转载 ▏声学科技改变世界,ISEAT引领声音的第三次浪潮
电声技术国际研讨会ISEAT2019-10-21Return


文章转载自环球网,原标题《声学科技改变世界,ISEAT引领声音的第三次浪潮》,2019/10/15 16:50发布。



    “人类至今经历了声音的三次浪潮,而当下则正处于声音的第三次浪潮之中。新的科技风口已经来临,谁能准确地把握它,谁就将开启新时代的财富之门。”ISEAT主席、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沈勇教授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沈勇教授经过十多年潜心研究,发现人类文明史上声音的三次浪潮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科技和艺术,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11月9-10日,在第七届电声技术国际研讨会(ISEAT)上,沈勇教授将与来自全球的知名专家学者、行业领袖、技术决策者、资深工程师一起,在深圳分享这项研究成果。


  “ISEAT与其他学术会议不同的是,它自诞生以来就非常注重学术成果在实际应用层面的转化,所以历届研讨会都有不少企业界人士参加,其中不乏一线企业的董事长、CEO。ISEAT就是学术界与企业界之间的沟通桥梁。”沈勇教授说。



  1、ISEAT的12年:一个世界顶级技术论坛的诞生


  ISEAT是沈勇教授于2007年创办的电声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化平台。自2007年以来,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得到了业内专业人士广泛支持和认可。ISEAT目前已经成为全球顶级的电声技术论坛。


  今年,ISEAT邀请了30多位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来作专题报告,并盛情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行业领袖、技术决策者、资深工程师、业界精英共聚一堂,探讨电声及相关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发展与应用。目前已有500多名国内外代表报名参加本次会议,其中既有国内外知名企业界的董事长、CEO、科学家和工程师,也有来自著名高校和专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


  本次研讨会将以“声音的第三次浪潮”为主题,分享电声科技相关的各种软硬件前沿技术,内容将涉及到手机、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物联网等许多领域的声学应用。


  2017年第六届ISEAT,参会人员超过1000人。“今年这届已经报名参加的董事长、CEO、CTO更多了,现在还在不断增加,估计参会领导人远远超过往年。”沈勇教授说。


  沈勇是中国第一位电声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在电声学和建筑声学领域耕耘工作三十多年。早年沈勇教授经常赴国外参加学术会议,他发现很多国外同行的研究面很宽、研究也很深入,此类学术分享都极有价值,但是国内同行们受经费、语言障碍等限制,能去参加这类学术交流活动的人不多。这种情况对于中国声学科技的发展和应用都是非常不利的。


  于是,沈勇教授开始致力于搭建学术平台,将国外的顶级学者们引入中国来交流探讨电声技术及其应用的课题。


  “现在回想起来,我仍然觉得ISEAT很幸运,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如果没有他们,今天ISEAT不会这么成功。”回想起2007年创办ISEAT的情形,沈勇教授非常感慨地说:“我是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的,当时系领导非常支持我的想法,南京大学校领导每届都亲临会场,给予了我很大的鼓励。深圳市政府、南山区政府、深圳虚拟大学园、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的领导对ISEAT非常重视,给予了ISEAT非常大的支持。2007年至今的历届会议都是在深圳虚拟大学园举办的,第一届ISEAT有300多人参加,很感谢许多南京大学校友的支持。我那时候就决心,ISEAT不能只做学术交流,还要重视产学研结合,把学术成果的应用转化这一块做好,所以每届ISEAT我们都邀请许多企业家、企业里的高级技术人员来参加,他们也给ISEAT提过很多非常好的建议。”


  “今年我们请了很多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参会,包括AES理事长,AES汽车声学技术委员会的领军人物,大信号领域研究功底深厚的德国教授,还有2位获得过赛宾奖的著名美国科学家。”沈勇说,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海外科学家和资深工程师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ISEAT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2、声音的三次浪潮


  本届ISEAT的主题是“声音的第三次浪潮”,而这个概念是由沈勇教授提出来的。沈勇教授称,他希望通过这个主题抛砖引玉,引发学术界和企业界对声学科技产生更深入地思考,特别是希望中国声学界在前沿科技领域能有巨大突破。


  “在声音的第一次浪潮中,中国声学家曾经一度非常领先。”沈勇教授说:“钢琴是欧洲的舶来品,今天许多中国家长都在让孩子们上钢琴课,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乐律的声学基础是十二平均律,而十二平均律是中国明代声学家朱载堉首先提出来的。十二平均律是声音的第一次浪潮的巅峰之作。”


  据正史记载,朱载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郑藩第六代世子,自幼通音律,精算术,能书能文。朱载堉生为藩王世子,却简朴好学,刻苦求真,潜心著书,一生著作超过百万字,内容涉及音乐、天文、历法、数学、舞蹈、文学等各个领域,是一个可以能与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徐霞客齐名的重量级科学家。


  1581年,朱载堉完成著作《律历融通》。在这本著作中,朱载堉首创“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的数学理论,并按照这一理论,制造了按十二平均律发音的音高标准器。他还做了各种律管实验,最后决定以缩小管内径的方法校正管口,得出了历史上有关管口校正的实验结论。


  十二平均律是世界乐律学史上的重大成果,对音乐艺术影响巨大,这项成果的意义与爱迪生的留声机、贝尔的电话相当。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朱载堉的这一伟大成果却未能在当时引起中国人的重视,人们将朱载堉的伟大科研成果束之高阁,搁置了几百年之久。


  后世的荷兰科学家斯蒂文、法国科学家墨森相继发表了十二平均律的论文,但国内外学界不少知名人士认为,这二人可能获得了来自朱载堉理论的启示。


  沈勇教授说:“声音的第二次浪潮巅峰发生在1862年至1877年,标志性事件发生在欧美。”


  据沈勇教授介绍,声音的第二次浪潮有四大标志性事件,分别是:1862年,德国的亥姆霍兹发表论文《论音的感觉》;1877年,英国的瑞利发表著作《声学原理》;1876年2月,贝尔申请“电话”专利;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


  沈勇教授说:“亥姆霍兹和瑞利的成就在于,他们在著作中几乎囊括了300年来人类所有的声学成就,导致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术界觉得声学已经没什么可研究了。贝尔和爱迪生的发明则在应用层面完成了两大划时代的突破,电话让声音超越了空间限制,而留声机让声音超越了时间限制。这四大标志性事件将人类文明史上声音的第二次浪潮推向巅峰。”


  “声音的第三次浪潮就在当下,我希望中国声学学术界和企业界能够通力合作,一起抓住这次历史性的重大机遇。”沈勇教授说,他将在今年的ISEAT上与参会者们分享他关于声音的第三次浪潮的研究成果。


  3、ISEAT将为企业界插上科技双翼


  “ISEAT是高度重视科研成果转化的研讨会,从2007年ISEAT创办以来就是如此。”


  沈勇教授认为,学术研究当然是非常重要、非常有价值的事业,但是学术成果在应用层面的实际转化也非常重要。自ISEAT创办以来,他一直在致力于推动学术界与企业界的交流与合作。


  声学科技在商业领域的应用空间极其广阔,这意味着其商业价值也非常高。


  一些历史数据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比如贝尔实验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国际领先的的实验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贝尔实验室有11名科学家是诺贝尔奖获得者,16人获得过最高科技奖(美国最高科技奖项,由总统亲自颁发),4名图灵奖(该奖项堪称“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实验室曾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获得了3000多项发明专利,基本上一天一个。


  贝尔实验室风光了70年,直到20世纪末才被美国反垄断法强行拆分,这就是后来的“贝尔七兄弟”。尽管被拆分成这么多公司,但“贝尔七兄弟”在各自的领域依然是美国顶尖的科技公司。


  至于中国,声学科技在通讯领域的应用则催生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这些巨无霸公司。


  “要创新,就要互相思想碰撞。科技的进步需要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共同努力,而ISEAT则为双方提供了一个极好交互场景。”沈勇教授说,“ ISEAT的目标在于引领学术界和企业界不断思想碰撞,不断科技创新,并形成一种精神,即你永远要去做一种与众不同的东西,这才是科技进步的意义。”


  沈勇教授说:“以前中国人搞电声科技创新,因为一些客观条件不具备,所以常常是在‘术’的层面开发出一些微创新来。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理念层面的‘道’更加重要。ISEAT一直在追求‘道’,把‘道’作为未来努力的方向。我希望看到的局面不是企业间的商战价格厮杀,而是企业间的合作共赢。现在这个时代,有很多大事等待着我们去做,而这些大事业靠单打独斗很难成功,必须大家联手去实现。”

  

结语


  438年前,中国声学家朱载堉掀起了声音的第一次浪潮。然而非常遗憾的是,由于后世300年间,中国人对朱载堉的研究成果并不理解,导致中华文明与那场伟大的声学革命失之交臂,进而导致在声音的第二次浪潮中,中国力量集体缺席。


  143年前,欧美成功地把握声音的第二次浪潮带来的重大机遇,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科技时代,并从中受益至今。


  如今,声音的第三次浪潮已经来临,全球各国又再次重新回到了起跑线上。谁将把握住这次新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呢?


  ISEAT 2019召开在即,它既是中国人了解世界声学前沿科技的窗口,又是连接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桥梁,它将助力中国在声音的第三次浪潮中胜出。


  人物介绍


  沈勇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在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工作二十多年,兼任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电声分会专家组组长、国际标准IEC63034专家组组长、全国电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士、江苏省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兼常务理事、中国声学学会理事、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演出场馆设备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声学学会建筑声学分会委员、中国电子音响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声学学会/中国电子学会声频工程分会委员,曾任可听声领域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学术组织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中国首席代表,曾任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副所长、音频声学研究室主任,获得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年度“标准化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沈勇博士考入南京大学就读声学专业以来,长期从事电声学研究,重视人才培养、原创性研究、成果转化和工程应用,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研究类、设计开发类、工程类等项目超过百项。在本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刊物美国声学学会会刊JASA、美国音频工程学会会刊JAES、声学学报、AA、CPL、电声技术、应用声学、声学技术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6项、软件著作权2项,主持制修订15项国家标准。他深入研究微型扬声器,在可听声领域最具学术影响力的SCI刊物JAES发表论文,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国内外企业的实际应用,向IEC提交国际标准提案。2016年《IEC 63034 Microspeakers》标准获得IEC批准立项。该标准是我国声学领域首个自主提出、具有技术主导性的声学国际标准。沈勇教授主编并出版书籍6部,包括《扬声器系统的理论与应用》、《声音的力量:电声技术国际研究进展》等。


  沈勇博士于2007年发起电声技术国际研讨会,每两年一届,坚持做了十几年,得到国内外同行盛赞,在学术界、工业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带领的电声与建声研究团队主要方向包括扬声器单元与系统、扬声器线阵列、微型扬声器、声场控制、音质评价、消声室、混响室、试听室、录音室、音乐厅、剧场、体育场馆、报告厅、会议厅等。他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投身于声学领域,其中电声和建声方向的博士和硕士已有50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