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在好声音中:ISEAT主题煊煊,专家阵容赫赫
电声技术国际研讨会ISEAT2025-08-14返回


电声技术国际研讨会(ISEAT)自2007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九届。ISEAT始终肩负“高水平的电声技术国际交流平台”的重要使命,致力于覆盖声音科技全产业链,贯通产业、学术、研究及应用领域,促进国内外学术界与工业界融合。第十届电声技术国际研讨会(ISEAT 2025)将于11月8~9日在深圳举办。



第十届ISEAT以沉浸在好声音中 (Immerse in Nice Sound)为主题,将发表数十场独家技术演讲和专题报告,开设多个产业论坛与名师讲坛,集中呈现声音科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技术进展与行业动态。来自国内外的数百名知名专家学者、行业领袖、技术决策者和资深工程师齐聚会场,携手揭开好声音的奥秘。在这里,科学与艺术交融,技术与体验共进,让我们探索好声音的无限可能,沉浸在技术进步带来的煊赫与喜悦中。


本届大会将由学术界工业界翘楚组成专家顾问委员会,二十六位专家顾问凭借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厚的专业沉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成就大会内容的技术高度、深度与广度以及显著的实践价值,为参会者呈现名副其实的思想盛宴。在专家智慧的引领下,本届大会必将为声音科技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业进步持续发挥催化剂与解难者的重要作用。



第十届ISEAT专家顾问委员会

主席


杨军.png


◾杨军  研究员


◾中科院声学所副所长

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


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声学所副所长,兼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曾获2项省部级二等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和“优秀导师”等奖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SCI/EI和核心期刊收录400余篇),专著1部,编著1部,国际会议大会特邀报告5次,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制定国家标准6项,一批专利技术已实现产业化。现为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声频工程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乐器协会副理事长,国际噪声控制工程学会副主席,中国声学学会/电子学会/国际声与振动学会会士。



第十届ISEAT专家顾问委员会

委员


(排名以姓名首字母为序)


(需要更新)卜行宽-新近照.jpg

卜行宽 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一附院)

主任医师、教授

江苏省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一附院)主任医师、教授。多年致力于耳科与听力学工作,4次荣获省部级科技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江苏省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任世卫和听力国际等组织的职务。



640.jpg

陈怀民 教授级高工

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

国家体育场/天安门声学设计总负责人


现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声学专业,至今一直从事广播电视声学的设计研究工作,曾任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声学设计研究所所长。

近年来主持并作为主要设计人设计了国内外大中型建筑声学及电声工程三十余项,主要有:人民大会堂大小礼堂及大宴会厅扩声同声传译系统(1984年参加、2000年主持、2010年主持);天安门广场扩声系统改造工程(国庆50周年、国庆60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国家体育场建筑声学和扩声系统设计、国家游泳中心扩声系统设计等奥运工程;中央电视台音频系统(新台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筑声学等广电中心项目;以及上海大剧院扩声系统、青岛大剧院扩声系统设计及青岛大剧院建筑声学咨询等工程、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建筑声学、济南体育中心建筑声学和扩声系统等。以上工程项目在规模及社会影响方面均处于重要地位,声学技术方面有一定的创新,并有良好的社会反映。

近年来还主持、参加了一些国标、部标的编制工作,如:国标“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部标“厅堂扩声系统特性指标”等。

多年来获得多项部级及国家级奖项:《中国国际广播中心工程》获2000年度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银奖、部级一等奖;《天安门广场、东西长安街扩声工程》获北京市政府奖(国庆60周年);《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扩声系统改造工程》获第11届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2004年度);国家标准《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获2007年度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部级标准二等奖。



640 (1).jpg

陈景东 教授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IEEE Fellow


分别于1993、1995、1998年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国际电气通信基础技术研究所(日本京都)、Griffith大学(澳大利亚布里斯班)、贝尔实验室(美国新泽西) 工作十余年,2010年起加入西北工业大学任教。长期从事声信号感知与处理、阵列及MIMO信号处理、语音通信、无线通信、主动噪声控制、模式识别、声场重构等领域的研发工作,所研发的语音增强、回声对消、麦克风阵列设计与处理、音频叠加等技术已成功用于智能手机、无线通信、电话会议、远程协作、宇航服通信、车载智能交互、智能教育大屏、智能会议大屏等系统之中。于1998年荣获日本高技术中心人才基金的资助,2009年荣获IEEE信号处理学会最佳论文奖,2009和2010年两次荣获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技术创新奖,2007和2009年两次荣获贝尔实验室模范团队奖,2011年荣获IEEE WASPAA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 2010年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201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2021因在麦克风阵列理论与方法方面的贡献当选IEEE Fellow。现已出版专著16部,在信号处理领域的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论文被引2万余次,获授权国际、中国发明专利60余项。



640.png

冯杰 研究员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副所长,从事电声技术、水声工程和声信号与信息处理相关技术领域的研究、产品研制,具有丰富的产品研发和项目管理经验。主持和参与国防高新工程项目1项、国防重点工程型号2项,国防科研20余项;获得军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得专利授权2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



640 (2).jpg

管善群 教授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中国声学学会与中国电子学会会士,获得(中国)政府特殊津贴的跨越科学与艺术的电声学专家与教育家。他是中国立体声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倡导者和促进者,直接指导了中国立体声/ 环绕声/大型会议系统的起步和发展,并促进了中国的头相关传输函数与虚拟听觉研究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他的《电声技术基础》专著和一系列论文与声像示范影响了中国几代电声专业科技人员和艺术工作者。作为第一负责人的北京邮电学院电视电声教研室,取得许多世界先进行列的显著科研成果,被(中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和(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名授予“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胡新.png

胡新 研高工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电声分会专家组专家


毕业于南京大学声学专业,中国电子学会声频工程分会委员,中国声学学会声频工程分会委员。先后从事扬声器、扬声器系统和音频功放的研发工作。对音频系统的测量技术、测量仪器和主观评价均有研究。参与完成《音频组合设备通用规范》等国家标准的制定。出版专著《家庭影院实用问答》,在《电声技术》、《应用电声技术》、《通讯与广播电视》和《高保真音响》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640 (1).png

蒋伟康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声学学会计算声学分会主任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噪声与振动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声学学会会士、常务理事、计算声学分会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振动、冲击、噪声研究所所长(2017-2023),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3-2023)。主要研究方向为声场可视化理论与方法、声学计算方法、管道声学和噪声控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噪声测试和控制技术的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获2020年上海市科技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4项。



李小兵.jpg

李小兵 教授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系主任


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音乐人工智能系主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CCF计算艺术分会主任、CAAI艺术与人工智能专委会主任,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音乐科技方面的专家。作曲博士、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名誉院长吴祖强教授,音乐创作涵盖几乎所有音乐类型,部分作品受到群众喜爱具广泛影响力,曾荣获金钟奖、文华大奖、文华作曲奖、全国歌剧、舞剧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内外奖项。



640 (3).jpg

李晓东 教授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声学学报》中英文版主编

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声学学会建筑声学分会主任委员


198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信息物理系声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水声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1991-1995年于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1995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从事声学、信号处理方向研究工作,先后发表各类科技论文逾300篇。参加多个学术团体,目前担任中国《声学学报》中英文版主编、中国声学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音响行业协会副理事长等。



马昕.jpg

马昕 国家一级舞台技师

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专业音响委员会主任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联欢活动音响总设计

2022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成都)开幕式音响总监


国家一级舞台技师,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专业音响委员会主任,中国舞台美术学会音响专业委员会委员、执委,中国录音师协会演艺扩声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演出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演艺科技》杂志编委,1979年至今,中国煤矿文工团舞美中心音响师、录音师。

2003-2019年,担任北京人大会堂新年音乐会音响师;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音响设计,任北京残奥会开、闭幕式音响工程总指挥;担任国庆60周年阅兵、群众游行音响总设计;2010年,担任上海世博会开幕式音响总设计;2010年担任上海世博会闭幕式音响总设计;2013年3月,担任俄罗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大剧院、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暨习主席首访俄罗斯演出音响总设计;2014年,担任北京电视台(BTV)春节晚会音响总设计,担任第四届亚信上海峰会文艺晚会音响总设计,担任APEC北京峰会欢迎晚宴演出音响总设计;2015年,担任北京电视台(BTV)春节晚会音响总设计,担任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及闭幕式音响总设计;2016年,担任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音响总设计;2017年,担任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阅兵活动音响总设计总指挥,担任天津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音响总设计;2019年,担任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文艺演出音响总监,担任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暨文艺演出音响总监,担任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联欢活动音响总设计,担任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文艺演出音响总监;2021年,担任建党百年天安门广场庆祝大会音响设计;2022年,担任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成都)开幕式音响总监。



毛东兴.jpg

毛东兴 教授

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所长

曾任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


教授、博导,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所长。全国声学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噪声分会主任,中国声学学会前副理事长,汽车振动与噪声和汽车安全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近代声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噪声与振动重点实验室等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噪声与振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听觉主观感知特征、心理声学与声品质、环境声学及声学超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在人耳听觉响度感知、声品质以及宽频声学材料研究方面取得原创研究成果。首次开展了中国人群听觉等响曲线的研究,以及双耳响度特征和近场响度等研究;最早在国内开展声品质研究,提出了声品质低沉度等参量及其数学模型以及低频噪声计权修正模型;在噪声控制技术领域开展了微穿孔吸声结构以及声学超材料的研究。研究成果在Phys. Rev. Lett(PRL)、Phys. Rev. App(PRA)、App. Phys. Lett(APL)\J. Acoust. Soc. Am、App. Acoust (JASA)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和参加了50余项国家GB标准的制订,主编有《环境噪声控制工程》等国家级规划教材。



640 (4).jpg

祁家堃 高工

原武汉无线电厂


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子学会声频工程分会委员,中国声学学会声频工程分会委员。广东省电子行业协会音视频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1964年,华中师范学院物理系本科毕业。从1964年到2001年,在武汉无线电厂,武汉无线电五厂,长期从事广播,电视,通信,音响产品的开发设计及管理工作。

2001年,从武汉无线电厂退休。退休后第一个10年主要在广州锐丰音响公司,广东钟神音响公司做顾问,从事各类音响产品研发质量管理工作。第二个10年主要在河源天裕电子塑胶有限公司,嘉兴中科声学科技有限公司做顾问,从事电子产品研发及质量管理工作。2019年在迪斯普,从事音响产品研发质量管理工作,2020年开始在三基,锐丰公司担当顾问工作。2021年开始只保留广州锐丰音响公司首席顾问。



640 (5).jpg

孙广荣 教授

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


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并留校任教。曾任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副所长、电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和金陵学院信息与电子系主任(90年代)。獲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全国电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学术委员会委员、声学学会理事会副秘书长。从事建筑声学、电声学和环境声学方面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了《消声室和混响室的声学设计原理》(科学出版社,北京,1981年)、《噪声测量和控制》(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南京,1985年)、《环境声学基础》(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教育部、电子部、文化部的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



吴玺宏.jpg

吴玺宏 教授

北京大学智能学院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北京大学智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长期从事音频信息处理相关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听感知机理、音频编解码、声场重构、语音信息处理等。



640 (12).jpg

吴宗汉 教授

东南大学物理系


1956年就读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1961年毕业,留校工作至今,经讲师﹑副教授﹑至教授,2002年从东南大学物理系退休。1963-1964年在南京大学物理系进修一年,1981年公费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留学两年,专攻电介质材料物理与器件(电声器件材料与物理),曾担任东南大学应用静电研究所所长,并先后应聘担任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日本上智大学﹑法国poitiers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客座研究员,并共同进行液体流动带电﹑生物静电﹑驻极体功能材料﹑LEED,驻极体电声器件等方面的合作研究。多次出席和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并应邀赴台,港的大学参加会议和进行学术交流。

吴宗汉教授是“物理通报”编委,深圳市电子学会理事,曾任中国物理学会静电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物理学会常务理事,省静电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传感技术学报》副主编。

多年来担任《大学物理》﹑《电介质物理》﹑《热刺激电流分析》﹑《基础静电学》等多门课程的教学,被授予东南大学教学有突出贡献奖﹑吴健雄—袁家骝奖﹑宝钢教育基金奖等多种荣誉,培养出博士, 硕士廿多名,多次承担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编﹑参编正式出版了《物理学概论》﹑《功能材料辞典》﹑《文科物理十五讲》,《驻极体与驻极体话筒》,《物理学史与物理学思想方法论》,《微型驻极体传声器的设计》、《特种传声器》、《基础静电学》等书,翻译出版了《川胜教授的中学物理教案》及参予编写面向中学生的科普系列丛书多册,书稿《电声器件材料及物性》已在国防工业出版社、书稿《微型ECM研制技术》﹑《实用蜂鸣器研制技术》、《实用电声器件磁学基础》、《科技研发中的思维与创新――以电声工程中的创新实践为例》已在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国内首批开设文科大学物理课程,并首先建立了大学文科物理考评体系﹑试题库等配套的教学体系。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获得授权的国家专利有50多项,其中有一项美国专利。

近年来,活跃在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行列中,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高新技术企业豪恩声学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电声研究所所长和技术顾问。并应聘担任中电元协电声分会专家组成员,参加起草修订和审定《传声器测量方法》,《传声器通用规范》等七项国家标准。曾任美律电子(深圳)有限公司、美特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深圳睿冠科技有限公司、中外合资江苏兴顺电子器件公司,中日合资泰州石冢感应电子公司、东莞勤增实业、深圳市华玮旭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顾问。



640 (7).jpg

向宁 教授

美国RPI建声系主任、博导、终身教授

赛宾奖获得者

美国声学学会JASA副主编

美国声学学会声学专著丛书(ASA Press-Springer)主编


现为美国伦斯勒理工大学(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建声系主任、终身教授,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是一位集理论和实践于一身的声学家,在国际声学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兼为美国声学学会Fellow、英国声学学会Fellow、美国声学学会会刊JASA副主编、美国JASA Express Letters副主编、德国声学学会会员、美国音频工程学会会员、美国噪声控制工程学会会员,经常应邀在各重要国际声学会议(ICA、ASA、AES、Inter-Noise)以及其他国际会议上做特邀声学报告。从2022年起,向宁教授担任美国声学学会出版的声学专著丛书(ASA Press-Springer)主编。

2014年,因向宁教授在建筑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荣获赛宾奖章。赛宾奖是美国声学学会为表彰国际上建筑声学有杰出贡献的学者而设立的荣誉奖章。向宁教授为自1957年设立该奖以来的第16位得主,也是首位获得赛宾奖的华人科学家。

向宁教授在建筑声学、双耳听觉技术、声学测量技术、室内声学模拟仿真技术和声学信号处理等领域均有独特的建树。2018年,世界上最著名的传记和名人录出版权威Marquis Who's Who隆重授予Ning Xiang博士Albert Nelson Marquis终身成就奖,他的成就对建筑声学以外的其他声学领域也有很大贡献。



640 (8).jpg

谢菠荪 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声学研究所所长

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


博士,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声学学报》副主编 、《应用声学》杂志编委。现为华南理工大学理学院物理与光电学院教授,声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2年1月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大学物理系。1982年2月起在华南理工大学任教至今。1987年7月和1998年11月分别在华南理工大学和同济大学声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和博士。

主要从事声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领域包括电声学、心理声学、声信号处理、室内声学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广州市科技项目等多项纵向科研项目。还与国内的大型企业合作,主持完成横向科技开发和电声工程项目多项。近年出版专著《头相关传输函数与虚拟听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0篇,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作为导师已招收博士研究生9名, 硕士研究生30名。



640 (9).jpg

徐柏龄 教授

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


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南京大学声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师从魏荣爵院士),获硕士学位,1985年6月至1986年12月公派在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电子系做访问学者,从事数字信号处理研究。自1992年2月至2001年11月先后任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副系主任、声学研究所副所长、近代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语音、声信号处理和电声学研究,发表论文100多篇,曾主持过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电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和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曾任中国电子学会声频工程分会副主任。1998年至2001年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学部评审专家。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全国声学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声学学会会士。



640 (10).jpg

颜永红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于美国俄勒冈研究院获计算机科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声学所首席科学家,科学院核心骨干特聘研究员。他长期从事语音信号处理和识别的研究,牵头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项目、863、科技支撑、重点领域专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500余篇,持有发明专利100余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一项,省部科技一等奖两项。



640 (11).jpg

余凯 博士

国际知名机器学习专家

地平线创始人&CEO


博士,地平线创始人&CEO,致力于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计算创新和商业应用,是国际知名机器学习专家。2012年-2015年,相继创建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IDL),百度自动驾驶团队,百度大脑PaddlePaddle等项目。2006年-2012年,余博士在NEC美国研究院担任实验室主任,是世界上最早从事深度神经网络研发的学者之一。他发表论文被引用超过30,000次,获得2013年国际机器学习大会(ICML)最佳论文银奖,曾担任两大顶尖机器学习会议ICML和NIPS的领域主席。他是第一位在著名的ImageNet图像识别评测中获得全球冠军的学者。2011年他在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任兼职教授,主讲课程“CS121: Introduction to AI”。加入NEC美国研究院之前他在德国西门子总部的Neural Computing实验室担任高级研究科学家。他于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德国慕尼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640 (12).jpg

俞锦元 高工

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曾任总工


俞锦元,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顾问,高级工程师。中国声学学会/中国电子学会声频工程分会委员,中国电声行业协会专家组成员,广东省电子行业协会专家组成员。1965年进入国光公司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师、车间主任、技术部经理、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等职务。从1965年底参加国光第一款Φ65mm扬声器试制起至今一直从事电声领域工作。其设计的产品曾多次获得广东省、广州市的科技进步奖奖励。几十年来,在《电声技术》等杂志上发表扬声器方面的文章数十篇,并出版《扬声器设计与制作》等四本编著。



640 (13).jpg

张志良 教授

浙江师范大学物理系

曾任浙江省声学学会副理事长


博士,浙江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曾任浙江省声学学会副理事长。1987年南京大学声学专业本科毕业后进入浙江师范大学物理系工作至今。1993年南京大学声学专业电声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上海大学力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声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在JASA、JSV、JAES和声学学报和其它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近年来主要研究扬声器薄壳的线性和非线性振动。



640 (14).jpg

张志强 研高工

江苏省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南京大学物理系声学专业毕业,江苏省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声产品的质量分析、测试技术及主观评价等方面相关工作。

1985及1988年度,负责完成5″、6.5″扬声器的行业集中测试及评比任务。2000年至2022年,负责完成《家庭影院用组合扬声器系统通用规范》标准的制定及《扬声器主要性能测试方法》、《传声器测量方法》、《直接辐射式电动扬声器通用规范》、《绘制频率特性图和极坐标图的标度和尺寸》、《号筒扬声器 测量方法》、《号筒扬声器 通用规范》等国家标准的修订。参与完成《采用互易技术对实验室标准传声器的自由场校准的原级方法》、《专业音频和扩声用扬声器组件实用规范》、《音频组合设备通用规范》、《声频放大器测量方法》等行业和国家标准的修制定。



章东.jpg

章东 教授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

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


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超声、非线性声学、声信号处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10余项。在Nat Materials、PR Applied、APL、JASA、UMB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二十余项。2006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7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6年获批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2016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7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18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二层次;2021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非线性声学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SCI刊物Applied Acoustics副主编、国际SCI刊物Acoustical Physics编委、声学学报编委会委员、声学技术编委会委员、临床医学超声杂志编委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委员会专家等。



640 (15).jpg

赵其昌 教授

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


196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声学专业,后留校任教,2002年退休。曾任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电声学与环境声学研究室主任,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声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声学学会理事等职。现任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委员,原为中国演艺技术设备协会演出场馆设备专业委员会专业音响组组长。

主持和参加起草各项标准十余项,著作包括《音频声学测量》、《现代音响技术与工程基础》、译著《扩声技术原理及其应用》,获授权专利3项,在《声学学报》、《应用声学》、《电声技术》、《电子技术》和《演艺设备与科技》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你能走多远,在于你与谁同行

来参加第十届ISEAT,不虚此行



参会报名


早鸟票980元/人,9月16日截止

9月17日起普通票1680元/人

10月17日起标准票2280元/人


点击查看报名通知

微信截图_20250814135008.png

扫码直接进入报名系统



会议赞助


8月进入赞助预订第二阶段,主办方优先安排已完成预订的第一批赞助商,继续按照先来后到的原则,为更多赞助单位规划展位和技术演讲时段,选定论文集广告位置,落实定制方案。


请联系执行总监Sophie Chen,

手机/微信:13808807490

邮箱:sophie@iseat.org